爱奇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放牧生活“大转弯” 幸福日子“冒了尖”——“走进新玉树”系列报道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9:34:00    

一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养殖基地。

仁增加措开车投喂饲草料。本报记者 程宦宁 摄

牦牛住进“阳光房”、放牧飞起无人机、产业年年见效益……10年前的仁增加措做梦都想象不到的画面,如今却活生生地照进了他的生活。

今年51岁的仁增加措是土生土长的玉树人,从他记事起,蓝天白天、牦牛牧场这些都是他最好的“朋友”。在他的记忆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帐篷前,父亲就会吆喝着他,一起赶着牛羊去放牧。在仁增加措的心中,草原就是他的全部,他热爱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4月10日,记者来到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国营牧场的高新养殖综合示范基地,仁增加措正站在饲草料加工区忙碌着,只见他熟练地将一捆捆打包好的燕麦草、精饲料、盐块等物料按照比例放进机器中,然后打开机器,在隆隆的作响声中,很快牦牛们的“大餐”就制作完成了。

制作好的饲草料会顺着传送带来到补饲车内,装车完毕后,等候多时的仁增加措,驾驶着补饲车朝着牛棚驶去……

一番忙碌过后,仁增加措摘掉了脸上的口罩,放牧的艰辛,让这个50岁刚出头的男人看起来更显沧桑,黝黑的皮肤下,脸部的线条更加棱角分明,额头上的皱纹里,填满了放牧的不易,而他的眼神中却透着坚毅。

“小时候我们一家人生活在下拉秀乡,1993年我们搬到了玉树市的国营牧场,成为了一名牧工,一干就是32年。”仁增加措用不是很流利的汉语说:“我们过去都叫代养工,国营牧场会把牦牛分配给我们,我们负责代养牦牛,年底牦牛出栏的时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红。”

放牧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时候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日子。仁增加措回忆说:“过去我们放牧,要不骑马要不走路。每天早上六点,就要把牦牛赶到牧场去,等到傍晚再将牦牛赶回来,一天最少要走10公里的路。住的是帐篷,没有网、没有水、没有电,直到2010年玉树灾后重建,国家为我们盖了新房,才算有了一个稳定的家。”

风吹日晒,狂风暴雨这些对于仁增加措来说就是家常便饭,但最难熬的还是高原上漫长的冬季。

仁增加措说:“我印象非常深,2015年的冬天,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雪,牦牛根本吃不上草,家里也没有准备足够的草料,牦牛在牛圈里冻得蜷缩在一起,面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最后10头牦牛被活活冻死饿死。”

虽然这样的场景仁增加措不是第一次经历,但看着地上牦牛的尸体,仁增加措内心依旧五味杂陈。那个时候仁增加措就希望有一天牧民可以不再看天吃饭。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好政策,科技发展的红利开始在玉树大地落地开花,草原人民告别了油灯粪火,水、电、路、通讯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延伸到草原最深处,牧民手中的叉子镰刀被叉车、捆打一体机等现代化牧业机械替代……仁增加措的放牧生活迎来了“大转弯”。

2022年,玉树市加快推进国营牧场(种畜场)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以打造全省一流的牦牛高新养殖基地为目标,建成了集科研、良种繁育、高效养殖、牧旅结合为一体的“三产”融合的玉树牦牛高新养殖综合示范基地。

基地建成后,仁增加措成了这里首批牧工,牧场开始大力推广科学养殖,过去的代养全部改为集中养殖。一开始,仁增加措对这些新事物充满了怀疑和抵触。“祖祖辈辈都是这么放牧的,新的东西能行吗?”仁增加措心里犯着嘀咕。

一次偶然的机会,彻底改变了仁增加措的想法。这是仁增加措第一次看见无人机放牧,五百多头牦牛,在无人机的镜头中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没用多久的功夫就把牦牛从远处的山坡上顺利赶回了牛棚。

仁增加措说:“如果是过去走路,没有两个小时不可能把牛赶回来,这太不可思议了。”

有了这次的大开眼界,仁增加措开始接受并且学习新的理念和放牧的技术,如今的仁增加措不仅可以用无人机放牧还可以熟练地操作各种农机械,放牧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记者跟随仁增加措的步伐来到高新养殖基地的饲草料储备库,仁增加措介绍道:“现在牦牛吃的可比以前好多了,这边是燕麦草属于热性,那边的是青干草属于凉性,最里面的是用玉米、维生素、豆粕等做成的精饲料,为了让它们营养均衡我们会把这些加在一起进行投喂,有了科学的养殖,牦牛不仅长得快,而且也更强壮了。”

科学养殖不仅让牧场的畜牧业得到了发展,也让仁增加措对草原生态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退化,草场质量下降。现在,通过科学的轮牧和草原养护,草原的生态也逐渐得到了恢复。

仁增加措虽然搞不懂原理,但是看着草原发生的变化,他心中再一次坚信跟着党走,相信科学,准没错。

牧场的变革,也在影响着仁增加措的小家。曾经破旧的帐篷,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家里添置了电视、热水器等现代化的电器。孩子们在宽敞的教室里学习,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仁增加措说:“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国家。”

从仁增加措身上我们看到了玉树州从传统放牧到科学养殖的艰辛历程,也看到了时代变迁带来的巨大红利。这不仅仅是仁增加措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无数玉树牧民的共同经历。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勇敢地拥抱变化,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而这片美丽的草原,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辑:刘海钧;

相关文章

  • 以智促治,武汉市武昌区开展无人机培训赋能“智慧城管”建设

    记者:王超通讯员:费帆 亓凤4月18日,武昌区城管执法局执法大队组织开展无人机操作技能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实操+演练”三维度教学体系,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科技执法水平。此次培训是落实智慧城管建设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城市管理向智能化、精准化迈出新步伐。在训练场,培训老师系统解析无人机构造原理与飞行法规。在

    2025-04-19 11:51:00
  • 当县城女人成为主角,《云落》作者张楚:每个县城都有自己独特的“胎记”

    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县城,被很多人认为是理解当下中国社会的一把钥匙。在《云落》这部小说中,张楚就虚构了一个“县城”宇宙,写出了县城《清明上河图》一般的生态。正如他这样形容县城:“云落犹如正在褪壳的螃蟹,旧壳尚未完全剥离,新壳正随着风声慢慢地氧化,没有人知道这只螃蟹是否还是从前的那只螃蟹,唯一能确定的

    2025-04-19 07:54:00
  • 怎么改图片大小

    ACDSee是款优秀的看图软件,支持基本的图片尺寸编辑。今天,小编带大家体验如何用ACDSee调整图片大小,简单实用,快来尝试吧。1、 首先,准备好Acdsee软件,可前往百度下载。下载后进行安装,注意可能会有插件。我安装的是较旧的5.0版本。2、 首先,右键点击图片,选择打开方式,然后选取Acds

    2025-04-18 12:58:00
  • 从北京到雄安:15分钟生活圈吸引数万人扎根“未来之城”

    随着大规模建设的全面推进,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显著。此间涵盖教育医疗、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的“15分钟生活圈”,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从北京而来。4月14日,航拍河北雄安新区容东片区。(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韩冰 摄  “京雄高速开通后,往返北京更方便了。在生活方面,当地规划的

    2025-04-17 18:34:00
  • 车圈终于卷冒烟儿了 | 韩韩观察

    文丨韩韩(作者系蓝媒汇创始人)现在的车圈,真的是卷冒烟儿了。先说昨晚的新车发布,一天就发三辆新车,快给我眼睛看花了。在小米SU7出事后,还敢这么高调吹捧各种参数不怕翻车的,在我看来真的是英雄。第一辆是小鹏的X9。地点选择在香港发布,可见已经够下血本了。何小鹏叭啦叭啦说了一大堆,但是当最终说出价格——

    2025-04-16 17:27: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