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4月17日电 题:提技术、把质量、搭平台……在山东蔬菜大县看田间新气象
新华社记者张力元
山东聊城莘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蔬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520万吨,是重要的蔬菜供应地。记者近日走访这个蔬菜大县发现,蔬菜种得好、卖得出,从业者有奔头、干劲足,在这里感受到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向科技要竞争力
4月15日至17日,莘县举办第十三届绿色瓜菜菌博览会,500余家企业带着产品齐聚于此。记者在菜博会现场看到,由莘县企业自主研发的番茄、黄瓜、香瓜等新品种,吸引了大量客商的目光。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近年来,莘县持续加大扶持力度,约20家规模化种子种苗企业“破土而出”。
莘县副县长万长荣介绍,目前莘县年产优质蔬菜种苗19亿株,这些种苗走出展厅、走进大棚,为消费者奉上更为丰富的蔬菜。
在鲁西地展园1号棚,当地一家公司今年年初研发成功的口感番茄进入采摘期,亩产1万斤的收成让大伙十分高兴。“外地客商催着我们发货呢。”园区工程项目部负责人张珂说。
大棚入口处有一面显示屏,是园区113座棚的“数据中心”,上面显示着二氧化碳浓度、温湿度等数据。张珂说:“每个棚里都有传感器,实时监测光照、土壤水肥等情况,菜农仅需操作手机就能完成卷帘、通风、灌溉等程序,若相关数据异常,手机上还会自动弹出提示信息。”
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这样的大棚好似高效运作的“数字工厂”,日常仅需1人打理。如今,莘县拥有蔬菜日光温室大棚30万座。
以高质量拓销路
菜博会开幕式上,北京菜篮子集团总经理付以彬说:“莘县蔬菜占北京市场份额的四成以上。好质量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质量决定销量。2018年,莘县实施农药处方制,全县所有农资经销商只有取得相关资质后,才可销售农药,并且必须使用规范格式开具农药处方。
莘县燕店镇菜农王旭涛告诉记者,前一阵,他带着地里“生病”的番茄叶片到农资店求助,农资经销商看后为其开具了一张处方,上面清楚地写着购药人和开药人信息、病虫害名称及症状、农药名称和用量用法等。“照着处方用药更放心。”王旭涛说。
莘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中队长康书磊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控制用药、规范用药,进而减少农药残留。全县处方联网,后台可查。”
记者了解到,莘县严格落实县级抽检、镇级普检、农户送检、基地(市场)自检的农产品检测体系,每天对农产品农药残留进行速检。莘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检测室负责人陈珂介绍,县里还引进了移动检测车,实现随停随测。
据介绍,当地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长期保持在99.5%以上,已与国内80多个城市的200多家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交流共谋新发展
来自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的研一学生丁文浩,带着一台由该校农学院智慧农业团队与肥城市汶阳田智慧农业产业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多用型农业智能车来参展。这台智能车可用于打药、运输等农田管理,适用于大田蔬菜等多种农业应用场景。
丁文浩说:“菜博会提供了一个产学研合作交流的机会,让我们的产品直接与同行和消费者见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市场需求,找到产品创新方向。”
深入的交流合作,助力产业提质增效。山东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梁金光介绍,山东省农科院与莘县联合开展优质早熟甜瓜新品种培育与应用,已实现甜瓜提前一周上市,每亩效益提高10%。“我们还将进一步深化合作,构建‘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他说。
莘县是农业农村部2024年至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县。近年来,当地定期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举办“智慧苗管家培训班”等培训活动,培养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
莘县县长张云生表示,将继续积极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和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搭建农科教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