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职称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职称资格撤销:
一旦发现有人伪造职称,其职称资格将被立即撤销,并且相关信息会被记入个人诚信档案,记录期限为三年,期间不得再次申请职称。
行政处罚:
职称评审采用假材料可能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申报者可能面临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刑事处罚: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等行为,会触犯《刑法》,可能被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代评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责任:
代评机构会被相关部门依法查处,如被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情节严重的可能会被吊销营业执照。相关工作人员若存在伪造公文、证件、印章等行为,也会面临刑事处罚,评审专家若参与造假,会被取消评审专家资格,通报其所在单位,并建议单位给予相应处理。
单位责任:
申报人所在单位若对申报材料审核不严,导致员工职称造假,监管部门会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依法予以通报批评。
其他后果:
职称造假行为在三年之后不再追究,但已经造成的后果无法挽回,包括失去已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及期望的职业发展和社会认可。
综上所述,假职称不仅会导致职称资格被撤销,还可能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和个人信誉损失,建议个人和机构都要遵守相关规定,确保职称评审的真实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