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产业需求为导向 人才培养高质量(引题)
我市一高校以“微专业”全力促就业(主题)
西安日报记者 任娜
“老师,我签约了国家能源神东煤炭公司!”“老师,我考研被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录取了!”……连日来,西安科技大学“强矿压智能监测”“智慧矿山安全工程”等微专业负责老师不断收到学生就业、考研被录取的喜讯。

智能车辆设计微专业课。受访单位供图
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特色
先后立项建设三批43个微专业
记者了解到,从2022年9月起,西安科技大学就立足推动人才培养供需适配度,统筹行业特色微专业链群建设,多措并举探索专业转型升级的新途径,帮助学生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今年,西安科技大学将微专业建设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暖心工程”,构建了“常规专业固本、微专业赋能”的双轮驱动育人体系,助力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现代能源是陕西省重点发展的四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西安科技大学作为西部唯一的煤炭主体专业高校,锚定能源、安全领域上下游重点产业链,聚焦新时代西部能源产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建立“动态响应-特色培育”微专业建设机制,以企业急需人才岗位为导向,发挥优势学科专业特色,先后立项建设三批43个微专业。
围绕智慧矿山、智能矿井、新能源开发等方向,开设16个覆盖智慧矿山安全、富油煤转化、碳中和遥感等前沿领域的急需紧缺型微专业集群;应对新兴产业交叉融合趋势,设置跨学科新产业模块,开设强矿压智能监测、矿井透明地质、智能车辆设计等25个交叉复合型微专业;创新开设智能翻译等2个素质拓展型微专业,形成“交叉融合+岗位技能+素质增值”的特色微专业育人体系,实现产业需求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深度耦合。
科教产教多场景协同
深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在零碳建造实验室,“零碳建造技术与工程”微专业负责人曹萍教授、中建西北设计研究院校友专家和学生热烈讨论新能源光伏一体化、高效能源设备多场景化应用等建筑节能设计案例,这些方案最终成为《零碳建筑设计课程设计》的活教材。
西安科技大学深化科教产教协同育人,加大资源配置投入,组建“教授+工程师”双导师微专业教学团队43个,聘请48名企业专家深度参与微专业课程和实践资源开发,设置高聚焦、跨学科的“专业+人工智能应用”“专业+职业急需能力”微专业课程群,新建《智能岩石力学》《碳汇估算与评价》《纳米能源材料》等前沿新兴课程,将强矿压智能监测、智能矿山电气、零碳建造技术等30余项科研成果转化为微专业教学内容,共同为学生讲授实践课程,通过“课堂-实验室-生产现场”场景贯通,实现周末理论授课、假期企业轮训、学期项目攻坚的“三段式”培养,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跨学科知识,体验岗位工作场景,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实战能力。
通过3年的微专业教学实践,西安科技大学实现了学生“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就业增值”素质能力的飞跃提升,在培养的两届1017名学生中,260名参与老师科研项目,900余名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等各类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366项。采矿卓越2101班吴丞宏、安全工程卓越2101班陈科等同学通过“强矿压智能监测”微专业学习,在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中获全国特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2101班韩国豪同学学习了“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MR/VR应用技术”两个微专业,以优异成绩考取悉尼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致力于元宇宙技术深度研发。
据介绍,西安科技大学微专业结业已毕业学生150人,其中跨学院选择新工科联合毕业设计(论文)题目95个,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其中深造率达到53%),较学校平均水平高19个百分点。2025届毕业生中,选修微专业的347名学生,目前已有63%的学生就业,其中深造学生占比达52%。超90%的毕业生在新能源开发、智能矿山、应急管理等领域就业,他们扎根煤炭行业,为煤炭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生动阐述了“能源报国,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
来源:西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