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河新闻网阳泉讯(记者郭卫卫 通讯员王志臣、陈光新)在太行山脉中段,绵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而过,滋养出一座兼具雄浑与灵秀的古村落——娘子关村。娘子关村位于太行山中部东侧,隶属于平定县娘子关镇,村域总面积8.6平方公里。娘子关村距县城45公里,距阳泉市40公里,是国家级传统村落、农业农村部确定的最美休闲乡村、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以关险、街幽闻名于华夏,历史上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九关”。这里既是“三晋门户”,也是“北域江南”。
娘子关村东南依绵山,西北临绵河,地势险要如虎踞龙盘。其得名众说纷纭:一说是春秋时期介子推之妹介山氏在此自焚,后人建妒女祠祭祀;一说是唐初平阳公主率娘子军驻守苇泽关,更名娘子关。无论起源如何,这座雄关始终与金戈铁马紧密相连。据《平定州志》记载,娘子关城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现存关城为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600米。南城门又称“宿将楼”,石砌城台上重檐歇山顶城楼巍峨矗立,东门匾额“直隶娘子关”五个大字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登上城楼,桃河之水穿村而过,远处重峦叠嶂,仿佛仍能听见历史的马蹄声。
“娘子关村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军事史。”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文宝指着关城上的箭孔说,“你看这些箭孔,都是古代战争留下的痕迹。平阳公主在这里驻守时,娘子军英勇善战,让敌人闻风丧胆。”
娘子关村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晋冀通衢和商贸枢纽。明清时期,兴隆古街商铺林立,骡马店、客栈、当铺昼夜不息,晋东的煤炭、铁器与冀西的布匹、陶瓷在此交汇。
娘子关村的水,是流动的诗意。绵河穿村而过,家家枕河而居,户户临水筑屋。村中的水道设计堪称一绝,24台水动石磨沿河分布,河水冲刷木轮带动石磨,轰鸣声终日不绝;青石砌成的临泉古街,水道迂回穿房过户,形成“水绕庭院”的独特景观。村境内泉眼密布,河流纵横,形成了高山、峡谷、古道、流泉的天然景色。绵河自西而东呈“几”字形贯穿村境。村内较大的泉眼有咕嘟泉、龙王庙泉、梁家河泉、四碾泉等。
娘子关村的建村历史悠久,从春秋战国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嬗变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风雨进程。现存的历史遗存主要有:长城、娘子关关城、岩崖古道、绵河大铁桥、避暑楼、铁佛寺、关帝庙、碧天洞、东阁、西阁、真武阁、李素故居等。当记者走进杨家大院,这座清代道光年间御前侍卫杨集义的故居,前院照壁雕花繁复,后院武学房梁柱遒劲,展现出晋商大院精致与厚重的特点。文昌阁与观音阁对峙于兴隆古街两端,飞檐翘角,古韵悠弋。杨文宝介绍:“这些古建筑,是我们村的宝贝。我们每年都会投入资金进行维修和保护,确保它们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
娘子关村的四季,是自然与人文的协奏曲。春日,社火队伍走街串巷,村民身着铠甲,手持长矛,演绎古代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盛夏,娘子关瀑布飞珠溅玉,悬泉如白练凌空,吸引无数游人驻足;深秋,古街两旁的槭树与银杏层林尽染,石板路上铺满落叶一片金黄;寒冬,关城覆雪,河面凝结成镜,炊烟袅袅中透出人间暖意。
娘子关的社火,一般在正月里元宵节前后活动。社火队成员为娘子关村的村民,10人或20人不等。耍社火的器具有长矛、大刀、钢鞭剑、三节棍等冷兵器。演出时,社火队员要化妆披挂出场,刀来枪往棒砸棍击,再辅之以铿锵的锣鼓伴奏,煞是红火,围观者甚多。到了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河灯节如约而至。村民将亲手扎制的河灯放入绵河,点点烛光顺流而下,与星空交相辉映。这一习俗始于对水神的祭祀,如今已演变为祈福与狂欢的节日。
伴随着四季交替的自然画卷,娘子关村也流传着许多奇闻轶事。比较出名的有“妒女焚火创清明”“韩信奇兵渡梯峪”“李闯王金枪刺字”“水母劈石疏河道”和“古树神根成化石”等。1985年12月,郭沫若先生到山西考察,经过娘子关时也留下了“娘子关头悬瀑布,飞腾入谷化潜龙”的著名诗句来形容娘子关瀑布的壮丽。
娘子关村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已引起广泛关注。2013年,其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平定县将文旅融合作为发展重点,修复古街、建设文化园、打造非遗展览,让沉睡的古村“活”起来。
在永茂兴隆民宿,游客可品尝罗非鱼、花椒叶压饼等地方美食,感受“人在水上住”的惬意;在非遗文化展览中,平定砂器、刻花瓷等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杨文宝说:“我们要让游客既能触摸历史,又能体验时尚,让娘子关村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也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富裕。”
站在娘子关城的烽火台上,俯瞰这座历经千年的古村,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灵秀在此和谐共生。娘子关村,如同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故事;又似一幅流动的画,每一笔都浸润着山水诗韵。它等待着更多旅人,在青砖黛瓦间寻觅历史,在潺潺流水中感受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