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境邮件中发现活体动物!”在沪太路上的上海国际邮件申报受理网点,上海海关所属邮局海关邮件监管一科查验关员张立纯的警示声划破了监管现场的平静。正在现场采访的记者立即上前查看,只见刚刚打开的一只申报名为玩具的纸箱子内,一只粉色小猪佩奇旁有2只塑料透明盒子,掀起纸盖里面赫然有不少正在蠕动的白色虫子,疑似活体鼠妇。这只是上海海关在旅客携带、寄递等非贸渠道截获的数百种外来物种的冰山一角。

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就在上海国际邮件申报受理网点大厅,一场名为“严防外来物种入侵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巡展正引发公众驻足——展柜中,球蟒的鳞片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德哈尼蜈蚣的百足令人毛骨悚然。据上海海关统计,2024年在旅客携带、寄递等非贸渠道累计截获外来物种255种次,同比大幅增长210.98%,其中“异宠”5696只,并在入境航空器上全国首次截获澳洲南粘夜蛾,其单只雌虫年繁殖量可达2000枚,足以威胁华东地区主要农作物安全。而在今年一季度,也已截获外来物种21种次,同比大幅增长75%,其中“异宠”442只。消费者为这些异宠的“独特性”买单时,殊不知它的背后是复杂的生态链。

年轻人为“冷血伴侣”一掷千金?
凌晨3时,浦东一高档公寓内,90后金融从业者小林正举着镊子,小心翼翼地将一只杜比亚蟑螂送入恒温爬箱,看到里面的蓝舌石龙子吞下蟑螂,他心满意足地笑了。这只蓝舌蜥买入价高达8000元,加上恒温爬箱、UVB灯、加热垫以及每月数百元的口粮和电费,已经花去了数万元,却已是他治愈职场焦虑的“精神解药”。

像小林这样,对异宠感兴趣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据《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2024年,饲养异宠的人群持续上升,我国已有约1707万人在饲养异宠,市场规模逼近百亿元人民币,且饲养异宠的人群以年轻人居多。

日前,记者来到坐落于普陀的岚灵花鸟市场探访。随着曹安路、曹家渡、黄浦万商等大型花鸟市场的关闭,这里已成为市区规模最大的花鸟市场。这里异宠种类繁多,有各种昆虫、龟类、蟹类,还有蜥蜴、蛇、蚁类等冷血动物,更有兔子、荷兰猪、蜜袋鼯等毛茸茸的小家伙。市场里最具人气点的就是蜜袋鼯店。热情的店家直接把蜜袋鼯往你手上、肩上放,极力推销着自家全套附赠品,包括宠物粮、加热垫、睡袋、奶粉、笼子,还有一个出游便携包包。一对外籍情侣驻足很久,女友想购买蜜袋鼯,最终被男友以无法带出境的理由劝退了。蜜袋鼯的价格也差很多,有个女店家开出一口价250元一只,而那个热情店家则按照不同档次品种给出包含赠品最低800最高1500元的价格。

蜜袋鼯
去年刚开业的宝山区吴淞邮轮港附近海上世界商场内,也有一个专门异宠天地,蜥蜴、蛇、金丝熊等都令小朋友流连忘返。被称为蜥蜴界“哈士奇”、有一条标志性蓝舌头的蓝舌石龙子,则是这里的大明星,标价3000元一只。
可致心脏骤停的箭毒蛙只是“个性宠物”?
异宠可不能随意宠。今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2》中憨态可掬的土拨鼠形象,直接催生了网购活体旱獭的消费热潮。申城一网友花费1200元购入的“宠物”,经网友指认实为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旱獭,其身上蜱虫与伤疤引发公共卫生担忧。尽管买家声称商家提供过“人工养殖证明”,但店铺火速下架商品的行为暴露了行业监管漏洞。
这类案例绝非孤例。据不完全统计,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上映期间,国内嗅嗅(针鼹)走私案激增200%;《银河护卫队》热播则导致浣熊非法交易价格飙升。这些被浪漫化的银幕形象,掩盖了其作为外来物种的真实风险——喜马拉雅旱獭可携带鼠疫杆菌甚至狂犬病毒,网红“卡皮巴拉”(水豚)则是多种人畜共患病的天然宿主,蜥蜴可以通过粪便传播沙门氏菌,水豚可能传播钩端螺旋体,仓鼠可能携带隐孢子虫和鼠咬热细菌,这些病原体对人体健康危害是非常大的,甚至能致命。
今年2月上海海关在浦东机场查获的兹米尔曼箭毒蛙,其体表毒素可致成年人心脏骤停。“走私者将毒蛙藏于化妆品分装瓶,利用其2厘米体长逃避检查。”浦东机场海关旅检科董斌回忆,涉案旅客坚称这些世界最毒生物仅是“个性宠物”。事实上,箭毒蛙中毒病例,需调用实验性抗毒血清,单支费用高达3万元;而罕见的爬宠寄生虫病,往往需要多学科会诊才能确诊。
都市异宠为何频频失控?
然而,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的法规,是针对宠物的。中国兽医协会副会长,中国畜牧业协会宠物产业分会会长刘朗表示,目前国内与宠物相关的法条非常混杂,比如针对养宠人的行为自律,参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针对进出口宠物(尤其是异宠),参照的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因此亟须出台一部专门的宠物法。
同时,在防疫上,目前异宠只有少数几个物种有合法的疫苗可以接种。给异宠办理宠物托运服务,需要凭借免疫证方可申办。于是,有些卖家就会给臭鼬、狐獴等异宠打犬、猫类的疫苗,这其实是不合规的。
此外,宠物医疗目前也是良莠不齐,价格居高不下,让饲养者们肉痛不已。小林两次带心爱的蓝舌石龙子去看病,因为它疑似患上了代谢性骨病,单X光检查每次就要500元。一旦它发生骨折,全国仅7家医院可以治疗,而且治疗费用在5000-2万元。已经发现有异宠主人因高昂医疗费选择弃养,而这些被遗弃动物很可能成为新的生态威胁。
巴西龟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作为宠物引入,后因放生或逃逸进入自然水域。结果不仅抢夺本土龟类资源,攻击中华草龟、黄喉拟水龟等本土物种,还破坏湿地生态,大量繁殖后影响鱼类、水生植物生长。更可怕的是,巴西龟还易携带沙门氏菌,儿童接触后可能感染腹泻、发热。后巴西龟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禁止放生。
臭名昭著的红火蚁则是在2004年首次在广东发现,判断可能通过进口货物(木材、园艺植物等)传入我国。到2023年,红火蚁已扩散至12个省份,包括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红火蚁的攻击性极强,被叮咬后会引起剧烈疼痛、水泡,严重者可能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它还啃食农作物根系,导致农作物减产。同时攻击本土蚂蚁、昆虫,影响生物多样性。
上海疾控中心记录显示,2024年3例沙门氏菌感染与网购蜜袋鼯相关。广东一放生团体曾违规释放12只苏卡达龟,导致本地植物群落破坏。
入境密闭糖果盒内竟藏梅萨鬃尾蝎
面对日益隐蔽的走私手段,上海海关已构建智能防控网络,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记者在上海国际邮件申报受理网点看到了海关的“黑科技”——异宠活体检测设备。流水线上的快件在进入检测设备的“大肚子”前,先要经受震动“考验”,这是为了激发异宠的活性,让“大肚子”更易检测出快件中物品是否有位移。

据悉,先期机检系统能识别出95%的活体容器;异宠活体检测仪可通过位移分析发现藏匿动物;而固定上班的检疫犬们也会帮助查获活体昆虫等。但走私者们也不停地做出针对性措施规避检查,比如用锡纸包裹蜥蜴以干扰X光,给蛇类注射镇静剂避免活动暴露。
张立纯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妄图“偷渡入境”的活体异宠还是有迹可循的。比如它们大概率出现在天气相对凉快之时,这主要考虑到运输过程避免出现不耐受死亡,而且常常化身“玩具”、“糖果”,蚂蚁则会躲藏在试管中,密密麻麻,很好辨认。这次展出的梅萨鬃尾蝎,就是去年他拦截的。当时拆开是一个原装完整的糖果盒,但风险提示及盒内密度显示有蹊跷,他还是决定拆开一看究竟,结果果然惊人。
期待从猎奇到责任的认知转换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生物安全法》,擅自引进外来物种最高可处25万元罚款;若造成生态入侵,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是,基层执法仍面临实际执法的困境,一位海关关员坦言:“很多购买者以不知情为由推诿,查处后宠物处置也成难题。”
2023年2月3日,全国首例非法投放外来物种民事公益诉讼案件在江苏公开开庭审理并当庭宣判,成为司法标杆案例。2020年12月中旬,江苏常州的徐某,以帮人祛病祈福的名义,在鱼商刘某的帮助下,将多达2.5万斤的外来物种“革胡子鲇”非法投放到江苏重要淡水湖泊常州长荡湖中。当时正值冬季,因“革胡子鲇”属热带鱼类,不耐低温,2.5万斤“革胡子鲇”被放生后开始大量死亡。经专家评估后认定,已死亡腐烂的20208斤“革胡子鲇”因打捞及时,未对长荡湖水质产生明显影响;未打捞上岸的4792斤“革胡子鲇”如果存活,将严重威胁长荡湖的生物多样性安全。法庭最终判决被告徐某、刘某构成共同侵权,应连带承担3.5万元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及5000元惩罚性赔偿金。
巡展现场,高中生小林盯着球蟒标本陷入沉思:“原来《哈利波特》里的蛇怪原型可能带来生态灾难。”这种认知转变正是防控的关键。据悉,本市已启动“校园生物安全使者”计划,在60所中小学开设外来物种识别课程;多家平台下架“异宠盲盒”,并标注“CITES附录物种”购买风险;中国实验动物学会正制定《异宠饲养伦理指南》。
当我们凝视玻璃箱中来自地球另一端的神秘生物时,或许该重新审视那个终极命题:人类对“独特”的追求,是否正在制造另一种生态牢笼?异宠不是玩具,而是需要敬畏的生命;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生态责任的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