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严于细微之处
对学生要严格,什么是严格,严不是声色俱厉,不是每天板着脸,严格应该是有原则,有底线,有边界。每一个细节严格要求,有规定,早晨来了做什么,中午午休后做什么,都有具体规定,从一开始要立住规矩,每一个开学初,第一个月都要立规矩,并不断地强化训练,立好了规矩就要严格执行,不打折扣地执行,因为你稍一松劲,孩子们就会钻空子。

1、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发现班内不好的苗头,把它扼杀在萌芽中。
时刻关注班内的风气,学生的情绪状态。树立良好的班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上学期,我带三年级,只是第一个叛逆期,孩子们很容易活跃,老师稍微放松一下,她们就疯了。发现苗头后我立刻采取措施,首先从班级的课堂纪律抓起,第一件事拉单桌,课堂上经常听见有说话的,但是声音很小,嗡嗡嗡,就是找不出来从谁那传出来的,相信很多年轻的老师跟我有同感,拉单桌之后效果立竿见影,前后桌说话没有左右方便了。

2、抓住进校时间。每天早自习都布置任务,写在黑板上,都是书写的任务,让学生一进班就有事可做。以前是让他们看书,效果不好,原因是看书不能量化,没办法检测看了多少,但是书写就很直观,可视化,能监督。下课不允许大声喧哗,推荐孩子们玩成语接龙,组词接龙,背诵接龙,猜字游戏等等,避免无事生非,追跑打斗。这样就从课前、课中、课间对班级进行了管控。孩子们有事做了,闲事就少了,问题和矛盾自然就减少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就变好了。所有环节的实施都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很多班干部都可以独当一面。
当然管理好一个班级,光严格要求还不够,还需要关爱学生,我总结为严于细微之处,爱在点滴之间。

二、爱在点滴之间
1、生活上给予学生足够地关心
在生活上要对学生足够关心,比如一开学我会买一些一次性杯子,方便忘带水杯的孩子,不用家长专门跑来一趟。上学期班级有得水足口病的孩子,我从家里拿来洗手液督促孩子们勤洗手等等,其实老师做的一点一滴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严格要求是爱,生活上的关心也是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是鉴别教育的尺度。”
我相信,每一个老师都是爱自己的学生的,有的时候我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困惑,明明我们严格要求孩子是对孩子好,孩子小不明白,为什么家长也不理解,这就像没有一个父亲或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爱他,甚至在叛逆期或青春期的时候都会觉得我的父母根本不爱我。
那是因为表达的方式不能让孩子感觉到爱。有时候,我们言行背后的态度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正面管教》里面讲了一个核心概念——和善而坚定,我是这样理解的,和善其实就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其实就是对原则的坚持。爱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尊重,才能获得孩子和家长的信任。让孩子和家长知道你真正为他们着想。

2、尊重孩子,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体谅他的难处,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爱护学生自尊心,要给学生留面子。
有一次判作文时发现一个我很看重的班干部抄袭,她很有能力,但是有些叛逆,我当时很生气,但没有当着全班同学批评她,在她的作文本上写道:好的文章可以借鉴,但不能拿来就用。第二天她交上来一篇自己写的作文,并且在我的批阅下面写了一段话,大致内容是,谢谢您没有当着全班批评我,谢谢您给我留面子,我以后一定不会这样做了。这件事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收获了孩子对老师的感激和信任。

3、关注过程,不要只看结果。
还拿上学期的班级举例子,这个班级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年级里拔尖的能占一少半,学困生10个手指都数不过来,期中反馈考得很差,期中反馈后我很着急,很焦虑。但我想不能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我开家长会的时候也跟家长们说,不要给孩子增加负担,凡事我们只要尽全力了,结果顺其自然,有的时候是大人的情绪很急躁,尤其是家长,他们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经常用自己的急躁的情绪去对待孩子,这样亲子关系就很紧张,就形成一种对抗的,这样对于他来说不是不利于教育孩子,那将来我的工作也不好开展,所以跟家长们说,遇到什么事情别跟孩子着急的,您千万要把情绪稳定下来,您的焦虑不要直接传达给孩子,这些焦虑这些压力都应该是成年人承受的,孩子不应该承受,我们要去鼓励孩子,哪怕发现一点点进步,我们都要去鼓励孩子。

情绪上安抚家长,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家长和孩子,我建了一个学习进步群,给学困生开小灶,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每天晚上九、十点还在群里检查孩子的作业,鼓励家长每天把孩子的作业发到群里,这些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大力去表扬,也鼓励家长。
谁都愿意听被表扬,被鼓励被认可的话,老师一鼓励,他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他更觉得孩子有希望了。上学期期末复习没怎么着急生气,但是孩子们很给力,考得很好,进步特别大,不仅学习成绩提高了,自信心也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