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士: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原始儒学的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规范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
▲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译文】
曾子说:“士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要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难道责任还不重大吗?为了这个理想而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还不远吗?”
【学而思】
士是身份,君子是品德。士要具备君子的品德,才是合格的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如同今日要求共产党员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理想,因为他们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参读:
《子路篇》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张篇》19.2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