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汉初三杰的军事大拿,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对于这一点他自己也是极其自信的,甚至有点忘乎所以。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曾记载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意思是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韩信答“陛下最多能指挥10万人。”刘邦又问“那么你能指挥多少?”韩信答“多多益善!”
韩信的回答虽然多有狂妄之嫌,但他的战绩也确实足以让他有这份豪气。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韩信带领汉军,在楚汉战争中从弱到强的经典战役——

突出牢笼的“陈仓之战”
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后,又派遣章邯等三名秦降将,在出汉中要道上驻扎,称为三秦。
因此,刘邦想要与项羽争夺天下,首先要突出汉中,冲破三秦,首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汉高帝元年(前206)六月,刘邦拜韩信为大将,韩信以“汉中策”帮助刘邦确定“东向争权天下”的方略。
八月,韩信乘项羽进攻齐王田荣之机,出兵东征,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开始上演——
首先,韩信派樊哙、周勃率兵一万多人佯修已被刘邦进汉中时烧毁的栈道,摆出要从褒斜道出兵的架势。关中守军闻讯,密切注视修复栈道的进展情况,并派主力部队在这条路线各个关口要塞加紧防范,阻拦汉军进攻。
韩信“明修栈道”之策成功吸引了敌军注意力后,自己却率大军西出勉县转折北上,顺陈仓小道入秦川,渡渭河于陈仓古渡口,倒攻大散关,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因为出其不意的进攻之下,陈仓很快被韩信占领,打开了守卫关中平原的大门。章邯从废丘仓促率军驰援陈仓,被汉军击败,汉军分路追击,再败雍军,进围章邯残部于废丘。紧接着汉军主力挥师东进,占领了三秦,奠定了与项羽争雄天下的基础。

扭转乾坤的“京索之战”
陈仓之战后,汉军成功突破三秦钳制,突出关中正式拉开楚汉争霸的帷幕。
此后,汉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由韩信统帅留守关中,主力则由刘邦亲率进攻中原。然而,刘邦忘了,自己面对的是西楚霸王项羽,不久败绩传来。
汉高帝二年(前205)四月,刘邦彭城溃败,项羽乘胜追击,局势有一溃千里之忧。留守关中的韩信迅速赶到荥阳前线,利用荥阳有利地形,组织多层次的战略防御体系,多次击破楚军于京(今河南荥阳南)、索(今河南荥阳)之间,歼灭了不断西进的楚军前锋,止住了战略溃败的颓势。
韩信不仅阻止了楚军的追击和进攻,还不时抓住战机,组织起必要而适当的反攻,先后夺回了雍丘(今河南杞县)、外黄(今河南兰考东南)、燕县(今河南长垣西北)、衍氏(今河南郑州市北)、武强(今河南郑州市东北)、菑南(今河南民权东)、昆阳(今河南叶县)、叶县(今河南叶县西南)等地,消灭了这些地区的楚军以及叛汉投楚的势力。 成功把战线由荥阳向东推进,协助刘邦,重点部署了由荥阳至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巩县(今河南巩县西南)、洛阳的纵深防御。依托这一带的有利地形,组织起多层次的坚固防御体系,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楚汉斗争形势由汉的极度劣势进入到了相对峙的状态。

声东击西的“安邑之战 ”
河东,即今天的山西,自古以来都是稳固中原的战略要地。
汉高祖二年五月,京索之战后项羽占据优势,各诸侯纷纷反汉,其中包括河东的魏王豹。
魏王豹踞河东,南下可切断关中与荥阳、成皋一线汉军的联络;西向则可直取关中,威胁根本。为解除威胁,八月,刘邦以韩信为左丞相攻魏,魏王豹陈兵蒲坂(今山西永济西蒲州),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今陕西大荔东),以阻止汉军渡河。
面对黄河天堑,正面攻击显然不是明智之举。于是,韩信采用声东击西、避实就虚战术,集结船只,佯作由临晋关渡河,主力却直奔临晋关上游百余里处的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乘魏军无备,迅速渡过黄河,直捣魏军后方重镇安邑。九月,汉军在安邑西南击败救援的魏军,并俘获魏将王襄,袭占安邑,不久生擒魏王豹。

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 ”
高祖三年,由于西线正面战场受到楚军强大压力,刘邦调遣韩信精兵充实成、荥防线。
韩信军力大损,但依然 坚持要开辟北面战场进取赵国。汉高祖三年(前204)十月,韩信与张耳统兵数万越过太行山攻赵。赵军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赵国谋臣李左车建议陈余派精兵3万,绕路截断韩信军辎重粮草,正面赵军则高筑营垒,拒险坚守,使韩信进不能战,退不能还,但未被采纳,失去战胜韩信的最后机会。
韩信随后率军在距井陉口30里处扎营。夜半,令2000轻骑每人手持一面红旗,沿小路隐蔽前进至赵军大营附近设伏。随后,韩信又根据敌强我弱,士卒多数未经训练的形势“以万人列背水阵”,置之死地而后生。
第二天 ,韩信率军向井陉口进攻,不久佯败至背水阵。赵军倾巢而出进行追击,不想依山隐蔽的汉军轻骑乘虚冲入赵军营垒,更旗易帜。赵军腹背受敌,汉军乘势两面夹击,大败赵军,不久生俘赵王歇。
此战,韩信奇正并用,背水列阵,拔帜易帜,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最终以少胜多,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光辉的篇章,是我国古代灵活用兵、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千里击楚都“彭城之战”
四年多的楚汉争霸后,楚汉力量此消彼长。汉高帝四年(前203)八月,项羽被迫与刘邦订立和约。九月,项羽按约东归。
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彭越从梁地南下合围楚军。
高祖五年,刘邦追击项羽至固陵。楚军反击,汉军大败。刘邦无奈,急令韩信驰援。
韩信在认真分析战场形势,没有挥师径驰固陵,他认为“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作出了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的战略决策。
当时,楚军主要兵力集中在固陵和寿春等战场,楚都彭城防守比较薄弱,韩信亲率大军南下,如一柄利刃从项羽的背后直插而来,战局为之一新。不久,韩信与灌婴在下邳击败项声、郯公,接着斩杀薛公,攻克下邳。再克薛(今山东滕县南)、留(今江苏沛县东南)、沛(今江苏沛县)等县,一举攻占彭城,俘虏了项羽的柱国(相当于宰相)项佗。之后韩信转锋西上,与刘邦会师于颐乡(今河南鹿邑东),固陵之围解。
韩信不径趋固陵而首攻楚都彭城,有孙膑围魏救赵之风,此举既解了固陵汉军之危,又打破了项羽的持久战略。彭城一失,楚军失去了战略依托,根本已亡。

四面楚歌的霸王绝地“垓下之战”
彭城之战后,当年风光无限的西楚霸王项羽,已是强弩之末。
汉高帝五年(前202)十二月,韩信与项羽两位卓越军事家终于迎来了命运的对决。
汉军集中七、八十万人,项羽军约十万人开始了气势如虹的垓下之战。
占据优势兵力的汉军分前后左右中几部分,韩信自率三十万大军为前阵,正面迎击对楚军。
虽然拥有兵力优势,但韩信依然没有丝毫轻敌,他初战诈败而退,避开楚军锐气,引项羽来 追。这时,事先安排好的接应部队立即从左右两边突然杀出,猛攻楚军侧面。韩信在项羽大军穷于应付两侧的进攻时又引兵杀回,将楚军三面包围,双方激战一日,楚军终于失败,大部被歼。
之后,韩信又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楚军在夜间听到四面皆楚歌,以为汉已尽得楚地,士气崩溃。项羽率八百人乘夜向南突围,汉军发觉后,派骑兵追击。项羽败退至乌江,被迫自刎。 自此,垓下之战落下来帷幕。

楚汉争霸的结束,正式终究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繁荣的西汉王朝由此为起点,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在楚汉争霸中,韩信成为汉军灭楚的绝对主力,他不但消灭楚军数量最多,还攻取了绝大部分领土,可以说,韩信是汉朝建立的第一功臣。
然而,政治从来不只看军功,鸟尽弓藏的命运很快就将降临到韩信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