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奇百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GC来了,影视创作准备好了吗?(解码·文化市场新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3:52:00    

来源:人民日报

近日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成为会场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

当前,AIGC对网络视听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它的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未来,它是否会取代人,成为影视创作的主体?本期报道特邀政府部门、影视生产方、平台运营方等相关人士,共同探讨AIGC赋能影视创作,提出意见建议,助力行业发展。

——编 者

嘉 宾:

冯胜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司长)

马 平(中国电影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俞白眉(编剧、导演)

李 杨(快手大模型产品运营负责人)

AIGC在网络视听领域已广泛应用

记者:目前AIGC在创作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

冯胜勇:在网络视听领域,AIGC已经广泛应用,融入节目策划、内容制作、个性推荐、运营推广等各场景,使创作效率极大提升、产业生态更加丰富,给行业创新化、智能化发展带来更为强劲的动能和更加广阔的空间。

马平:目前人工智能对艺术创作的助力已经很明显了。比如2024年上映的电影《只此青绿》由舞剧改编而来,在AIGC的帮助下,改编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以前七八个人工作一周才能完成的一个镜头,在AIGC的帮助下,实际创作中一个人用半天就可以完成。在完成镜头的过程中,人工智能工具跟导演的协作也特别顺畅,保证了影片最终呈现的效果。

俞白眉:我认为人工智能赋能艺术创作是大势所趋。AIGC的进化速度是惊人的,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多。我们在应用AIGC进行影视剧创作时,已经不像传统创作那样要对创作的前中后期进行严格区分。我觉得AIGC会推动形成新的创作方式,不仅改变艺术形式,也会改变人们对艺术的观赏习惯。“科技+艺术”的形式是一定会随着时代变化的。

李杨:过去制作一个普通视频,我们可能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现在AIGC让创作的周期缩短了、效率提高了,1至2天就能做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短片。此外,我们也看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许多过去不具备创作能力的人也开始创作了。通过AIGC,一些人找到了兴趣所在,成为网络视听创作者。

让技术应用不越轨、不失序

记者:当前,AIGC发展到了什么水平?它在赋能艺术创作方面还有哪些不足?在行业监管方面又面临哪些挑战?

冯胜勇:AIGC浪潮席卷而来,我们既感受到澎湃的创新动能,也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互联网上利用AI换脸变声,假冒他人、编造谣言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扰乱网络空间秩序。不久前,国家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了相关服务主体的标识责任义务,为AIGC技术应用划定了红线。我们应当追问如何防止AIGC生成虚假信息内容、怎样保护用户的隐私等,主动发现、精准识别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使网络视听领域AIGC规范治理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设防。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和属地监管责任,稳妥实施新技术新业务安全评估,抓紧完善内容安全、数据安全、版权保护等配套制度,有效防范应对各种新风险新挑战,让技术应用不越轨、不失序。

马平:进步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最终要实现的是创作资源不再成为创作壁垒,让创作者能够通过技术将思想和艺术更好地传达给大众。

俞白眉:在全球影视创作中,AIGC面临相似的问题,比如拍摄场景、演员形象的统一较难实现,再比如导演在传统影视剧创作时会调度镜头,但这对AIGC来说目前还比较困难。

李杨:当前,我们的大模型已经能较好地适应一些场景,如各种影视剧里的空镜和一些普通的特效,但在人物演绎方面,也确实存在很多难点。我们能够看到人工智能已经开始往艺术创作的整个生产链路中渗透了,但渗透率还不高。在未来,通过不断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上限,我们期待它能够更好地跟人配合,完成更多创作工作。

让艺术家更加专注于创意本身

记者:AIGC未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隐忧。将来,它是否会取代艺术创作的工作?

冯胜勇:在“万物皆可生成”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清醒地思考,当人工智能可以瞬间解决千万问题,人类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什么?如何确保AIGC成为网络视听行业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从科学发展和行业发展的历史来看,我们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大模型能力愈发成熟,提出好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会提问的人才能更好地运用人工智能,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技术真正服务于人。

当下,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人要与人工智能并行,而且必须由人做主导。价值导向是网络视听的生命线,我们应当坚持用提问校准方向。AIGC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效率、丰富表达,但是无法取代我们的独特创意。

马平:人工智能不可能取代人类,它始终是由人创造的一个工具。未来,我们一定是与人工智能共生的,但是它始终没法代替或者代表我们最根本的东西——创造力。我们要表达的,也是我们真正关注的,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俞白眉:我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一些人的工作造成冲击,但并非所有,因为人工智能最终是要为人服务的,需要人来做出选择和判定。

李杨:作为一个工具平台,可灵AI从2024年6月发布到现在,不断优化迭代,除了优化工具体验,近期还更新了视频生产的工作流程,可以更好地帮助创作者从一个文本的创意生成图片,再由图片生成视频,并通过平台的AI音效给视频配音。

艺术创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AIGC只是改变了视频制作的流程和成本,更多的是把艺术家从流程性、工具性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创意本身。创意,才是艺术的灵魂。

相关文章

  • 厚基础强应用 第十四届“抗大·树梁”数学文化节启幕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谷军 杨云锋)4月13日晚,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第十四届“抗大·树梁”数学文化节拉开帷幕。本届文化节以“数启智慧·智创未来”为主题,通过学术研讨、成果展示、竞赛实践等多元化形式,全面展现数学学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核心价值。校院领导、企业代表及师生代表

    2025-04-19 20:15:00
  • 【甘快看】胡昌升在十四届省委网信委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守正创新担当实干争创一流 推动全省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胡昌升在十四届省委网信委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守正创新担当实干争创一流推动全省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任振鹤石谋军出席4月18日,十四届省委网信委第二次会议在兰州召开,省委书记、省委网信委主任胡昌升主持会议并讲话。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新甘肃客户端兰州4月18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崔亚明)十四届

    2025-04-19 08:22:00
  • “雪豹瘫痪”“漂流小孩哥大闹幼儿园”都是谣言!10起典型案例公布

    近期,个别网民假借社会热点事件编造传播网络谣言,或自编自导自演、无中生有炮制虚假案事件,以此吸粉引流、非法牟利。相关行为扰乱网络空间秩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不仅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关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犯罪。全国公安机关网安部门始终保持对网络谣言的严打高压态势,坚决遏制网

    2025-04-18 08:53:00
  • 软云上涨22.92%,报7.4美元/股,总市值2.50亿美元

    4月18日,软云(RYET)盘中上涨22.92%,截至01:26,报7.4美元/股,成交75.1万美元,总市值2.50亿美元。财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09月30日,软云收入总额410.97万美元,同比减少34.49%;归母净利润-61.69万美元,同比增长58.68%。资料显示,Ruanyun

    2025-04-18 01:29:00
  • 对话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入围者|龙龙:让熊猫穿上“新中式”

    成都是熊猫的家园,也是创意的热土。作为一次全球熊猫爱好者共同参与的盛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自去年9月正式启动以来,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熊猫创意热潮”。目前,本次大赛已经圆满完成了作品征集和初评等环节,已选出210件入围作品。而五大门类和两个特别奖项,将由专家评委进

    2025-04-16 15:05:0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